本次“瓷上风雅——宋金元瓷器主题展”作为策展人制度试行下天水市实施的首个大型原创展,以文物活化利用、“再现式”场景式搭建、沉浸式体验为主要指导思想,用新的思想理念、新的视角、新的设计策划布展,让观众在沉浸式的场景中体验古人的艺术生活,发现生活之美。展览将“物”与“人”进行联结,关注文物价值的同时,更关注人的生活需求,做到了让展览贴近生活更有温度,让文物展示利用更有价值。本次展览我们策划了“五个一”活动,即“一个主题展,一个系列社教活动,一次专题讲座,一次公益鉴定和一个配套文创”活动。主题展将通过啜英咀华、清沽酣饮、书斋雅趣等六个单元一百余件(组)精品宋金元瓷器文物向大家展示瓷器的魅力以及在古代的实用性。
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文人阶层生活方式转变的节点和文化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化的外在特征之一就是“高雅的艺术趣味和精致的生活”,这一点表现在宋元瓷器上尤为明显。简洁优雅的器物造型和极具设计感的文化元素完美糅合,使得宋元时期的瓷器具备充分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
茶,实在是内涵丰富的一种不可思议的饮用之物,在纷乱的生活中,仅仅一杯茶就可以治愈心灵。对宋人来说,茶之内蕴,超越了单纯的饮用功效,是一种从审美意识出发的深刻诉求。宋元时期的饮茶方式由唐代“煎茶”变为“点茶”,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 与蔡襄的《茶录》中也记载了点茶之法。饮茶方式的渐变,亦衍生出和以往茶器形制不同的茶器——长流执壶用以注汤、托盏便于使茶筅击拂。
宋元时期,酒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达的贸易使得都市商品经济异彩纷呈,市内瓦子、勾栏、酒肆、菜楼等比比皆是,勾栏、酒肆内歌舞升平。华灯初上,各家门户盛宴频频,觥筹交错。
谈起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许多人顿生艳羡之情,认为那是一种平和优雅、含蓄蕴藉的诗意生活,“贵在适意耳”。而最能体现这种“适意生活”的非文人书斋莫属,因为书斋是为人设,而不是为书设。文人的书斋,其实意不在书,而更在于它的环境、气氛,或者说营造的一种境界。在此间或书写焚香,或插花品画,面对纷扰的外部世界,书斋就是保存他们隐逸之心的一寸净土。
黑釉与白釉是中国北方陶瓷文化的总体符号。引老子语:“知其白,守其黑, 为天下式。”“知白守黑”,黑釉表达一种古典追求,展现一种陶瓷朴实之美;白釉表现的是一种大象无形,大道至简的审美法则,满足了人们对瓷器纯净的审美憧憬。从美术考古学意义上说,黑釉与白釉的竞演成为中国北方文化的总体符号。黑与白表现出的是无时俗之气,是朴实而无华,是拙而不媚,是纯而不虚,是思想的深邃,是趣味的多变。
磁州窑是兴盛于宋金时期的北方知名窑口,在充满着淡雅柔和、精致气质的宋瓷之中,磁州窑无疑是一个另类却又不可忽视的存在。它没有刻意追求完美的造型、纯粹的釉色,磁州窑完全是依靠“装饰的艺术”走向巅峰的一个窑口。磁州窑工匠们用各种脑洞与高超的手头功夫,撑起了磁州窑的诗情画意。用划花、剔花、珍珠地、白地黑花、黑地白花、白地黑剔花等装饰手法诠释了一个个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有婴戏、花卉、动物以及诗文俗语,为宋金时期的百姓生活增添了一丝情趣。
耀州窑自唐代始烧,历经五代,至宋金时期达到鼎盛,为北方知名窑口之一。其中心窑厂位于今陕西铜川地区,产品主要以青釉瓷为主,釉色发深沉的橄榄青,装饰工艺多见刻划花,所刻划纹样灵动巧妙,俗称“半刀泥”工艺。耀州窑所制之瓷,式样雅朴,刻画工巧,釉色精美,器物造型亦多样,见有碗、盘、壶、瓶、炉、盒、塑像等应有尽有。装饰题材也十分丰富,如婴戏、花卉、游鱼等日常生活中人们喜闻乐见的物象无不被陶工应用于瓷器装饰上。
瓷印,在各种印谱中所见寥寥,近三十多年来,各大博物馆所藏印谱多有问世,而宋代瓷印竟以个位数计。有文记载:“以青田石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者为雅。然古人实不重此。五金、牙、玉、水晶、木、石皆可为之,惟陶印则断不可用,即官、哥、青冬等窑,皆非雅器也。古鏒金、镀金、细错金银、商金、青绿金、玉、玛瑙等印,篆刻精古,纽式奇巧者,皆当多蓄,以供赏鉴。”
天水市博物馆特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小蒙作《北方青瓷明珠——耀州窑的工艺成就与影响》学术专题讲座。讲座系统梳理了耀州窑工艺发展历史、各时期工艺特征和成就,耀州窑工艺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多年来学界围绕耀州窑展开的学术讨论。
天水市博物馆采用宋代耀州瓷工艺结合天水伏羲庙明代建筑太极殿东西槛窗上团龙团凤图案,设计了一组名为“耀州瓷龙凤盏”的文创瓷器,准确还原艺术与实用的关系,重构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代创意元素的逻辑,更好地演绎和传承陶瓷文化,用陶瓷艺术打造时尚生活。
结合展览主题及展陈空间设计风格,天水市博物馆打造了符合宋代美学的社会教育空间,可以在此开展如制陶、点茶、插花等体验活动。